Main content start

师生随笔 ─ 我写我想

师生随笔 ─ 我写我想


客家司令振臂一呼  在港同乡入队抗日

 

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讲师   邱逸

 

 

第二次世界大战时,华南战区中,广东出现一支抗日游击队。他们没有制服、人数不定、弹药稀少,却是神出鬼没,瞻之在前、忽焉在后。香港保卫战期间,这部队兵分多路,一方面跟在日本人后面南下,一方面又在日本人来到前搜集英国人武器,更在英国人撤走后安定长洲岛生活秩序。

 

告别香港新界 心永不离开

 

日占时期,这游击队悄悄集结,再分成不同队伍营救一大批文化人和外国人,并在新界地面和海域与日军、土匪周旋,控制的土地比日军占领面积更大。这支部队通过自设税站,抽取北上商人路费自给自足,并在日本投降后北撤到山东,留下了告别香港和新界的人民书,写得壮怀激烈,最后一句是:「今天,我们撤退了,但我们的心却永远不会离开你们的!」

 

这支队伍的名字今天已大白于香港,他们叫「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」。人们认识这部队的不多,只知道队员多是农家子弟,却不知道大部分队员还有另外一个身份──客家人。

 

这几年,多人开始研究港九独立大队,透过口述历史,发现客家人在游击队所占比例超过九成。相对之下,客家人在广东比例却一半也不到,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港九独立大队有这么多客家人呢?

 

究其原因,是受司令员和发源地影响。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是客家人,出生于惠州府归善县坪山乡,父亲是澳大利亚华侨,母亲留守坪山持家。曾生从香港带领几十人回出生地惠阳坪山组织抗日武装,在客家地方成立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,最初100多名队员几乎全是客家人。

 

司令员是客家人,自然对客家人有一定吸引力,但居于香港的客家人如此踊跃入队,与香港客家群体特征有关。香港客家人多在清康熙复界时,从粤东五华、兴宁、梅县等地方迁来,居港近300年。当时客籍移民在港九新界建立多条村落,遍布香港每个角落,这些客家人大部分避开了由锦田邓氏等本地人占据的肥沃平原,只能在新界较边缘较贫瘠的地区耕种,从西贡、坑口延伸到九龙、荃湾,19世纪晚期延伸至离岛长洲。

 

客家人在历史渊源、语言、风俗和地理上,与更早来港的本地人南辕北辙。除了讲客家话外,无论是居住建筑、服饰,还是饮食、节日习俗,也和本地人有明显差别,两个群体很在意这些差别。

 

在港客家人守土意识强

 

香港客家和本地人虽然不像台湾闽客族众发生械斗,但过去几百年间,两群体很少通婚。客家人数众多,村落能以客家话沟通,既没有被本地人同化,又和本地人互为防备,建立了强烈的认同和守土意识,形成了在港客家人「勇武、守土、团结」的性格,也成了他们和内地客家人同气连枝的血脉。当客家人曾生司令为游击队振臂一呼,自然吸引了本港大批客家人前仆后继,加入东江纵队。

 

 

高级文凭课程网址:  www.cuscshd.hk

 

原文刊登于2016年11月14日《文滙报》【港文化港故事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