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ain content start

師生隨筆 ─ 我寫我想

師生隨筆 ─ 我寫我想


與內地海外學生體驗中國文化

 

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應用翻譯高級文憑課程同學    李竹欣

 

 

當一個地方聚集了不同的人和事物,文化亦因此誕生,所謂「百里不同風,千里不同俗」,每一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習俗,其文化同樣擁有獨特的價值觀和信念。當一個文化遇上另一個文化時,兩者所擦出的火花更使人感到興奮不已。


今年7月經學院安排,我有幸參與由上海外國語大學(以下簡稱「上外」)所舉辦的「探索中國文化暑期交流活動」,體驗了3星期的中國文化交流生活。是次活動除了4名就讀應用翻譯高級文憑的香港學生和8名上外的學生外,還有6名分別來自英國、尼日利亞、西班牙和阿根廷的學生。


3星期滬生活點滴回憶多


就這樣,十幾名就讀不同學系的學生,各帶着自身的文化和語言,以及對整個活動的未知與期待聚集在一起。從第一天的忐忑不安,到最後一天的依依不捨,這3星期的上海生活點滴,在日後都成了使人會心微笑的回憶。


還記得在第一天的歡迎儀式中,上外的同學十分熱情地招待外地學生,讓我們4名初來埗到的港生有備受重視的感覺,亦奠定了我們日後的友誼。我們每天都上不同的課,學習中國文化中的歷史、茶道、禮儀、書法和哲理思想等,每一堂課都使我們獲益良多,西方的同學表現得興致勃勃。


由於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,溝通時經常鬧笑話。在學習書法時,我用毛筆分別寫了繁體和簡體版的「愛」字。上外的同學看見後說:「你牛!」我回答她:「不是牛啊!是愛。」她繼續說:「明明就牛!」旁邊另外一位同學解釋說,在內地「你牛」的意思是「你厲害」。知道這意思後,再回想剛剛的對話,我們都忍不住大笑起來。


如果說古代聖賢所留下來的哲理智慧是我國的文化精髓,那麽把哲理智慧流傳萬世的地方語言更是不可不提的文化橋樑。當有空時,我們便會聚在一起討論中國不同地區的獨有方言。在我們這群人中,有的懂上海話,有的懂河北話,有的懂四川話。在中國,方言的數量有上百種,但大家又共同使用漢字書寫。即使大家自身的言語有差別,漢字亦能打破人與人之間的語言隔膜。


聽不同地區方言經歷難忘


西方的同學們都為我國語言與文字間的異曲同工之處感到驚訝。對於我們4名慣用廣東話溝通的港生來說,能有機會聽到不同地區的方言,的確是一種難忘的經驗。後來,每一次見面時,我們都嘗試用對方家鄉的方言打招呼,向對方說一聲「你好!」、「儂好!」(上海話)、「Hola」(西班牙語)或是「Bawo-Ni」(尼日利亞語),都會令人感到親切。


整個交流活動中,最值得令我們反思的是重視傳統文化一事。我深深感受到上外同學對中國文化的重視,不論是歷史、文學或是傳統習俗,他們都認真對待和學習,甚至當地的新聞報道,都會報道關於地區方言慢慢消失的調查研究,可見整個社會對文化的重視。


反觀香港,多數港人偏向重視經濟和政治,往往忽略了傳統文化。自中學畢業後,除非在大學選修文學系,否則一般情況下大部分人都會慢慢忘記它,轉身投入急功近利的社會之中。其實,我們可以試試在繁忙的生活節奏中放慢一點腳步,重新欣賞和了解我國美麗而獨特的文化,或許,會有另一番得着。

 

 

高級文憑課程網址:  www.cuscshd.hk

 

原文刊登於2015年9月9日《文滙報》【大學遊蹤】